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法律、政治與社會哲學研究群
Colloquium in Legal, Political and Social Philosophy 
開課學期
103-1 
授課對象
法律學院  法律學系  
授課教師
顏厥安 
課號
LAW7060 
課程識別碼
A21 M090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法研2 
備註
以碩士班(含)以上學生為主;不限院系。科法所學生亦可選修。大學部欲選修者需經授課老師同意。與莊世同合開
總人數上限:3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31LAW7060_CLPS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的規劃,主要參考Ronald Dworkin與Thomas Nagel於紐約大學法學院所開設的知名研究所課程,內容廣泛涵蓋法律、政治與社會哲學等諸多議題。本學期邀請6位校內外學者,就其設定之研究主題發表論文,並與所有課程參與者進行充分對話和討論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的主要目的,是促使修課同學對受邀學者發表之論文,能夠進行深度的哲學論證與批判思辨,從而得以發展深入的理論分析與學術辯證的能力。因此,每位修課同學都須預先閱讀所有論文,於課堂上進行口頭報告,並撰寫書面報告1篇,於課程後半階段進行分組發表討論。 
課程要求
1.每篇受邀論文以及相關文獻,將於發表前兩週上課前,提供同學自行閱讀。
2.論文發表前兩週,先由數位同學針對論文內容以及相關文獻提出口頭報告,同時以書面方式共同提出3-5個問題,以供論文作者上課時回應。
3.每位修課同學至少須作1-2次口頭報告,並從報告內容擴充撰寫1篇10000字左右的學期書面報告,於課程後半階段進行分組發表討論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見課程進度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書面及口頭報告(含出席狀況) 
50% 
 
2. 
學期報告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5  課程說明<br>
<b>09/29 上傳更新後的分組表,請修課同學查照,若有錯誤或問題,請來信通知,謝謝大家!</b> 
第2週
9/22  課程準備(1-1)<br>
<b> 09/21 已上傳本次上課的課綱,請修課同學下載閱讀</b>
<b><font color=red>原定安排討論張嘉尹老師提供的文獻,現改為討論莊世同老師在中研院法學期刊的文章、三篇評論文、及莊老師的回應文</font></b><br>
莊世同,〈法律的概念與法律規範性的來源〉,中研院法學期刊,第13期。<br>
王鵬翔,〈接受的態度能夠證成法律的規範性嗎?〉,中研院法學期刊,第14期。<br>
許家馨,〈從「接受論證」到「深層內在觀點」〉,中研院法學期刊,第14期。<br>
陳景輝,〈哈特的接受論證與法律的規範性〉,中研院法學期刊,第14期。<br>
莊世同,〈法律的規範性與法官的義務 — 對三篇評論文的回應〉,中研院法學期刊,第14期。<br> 
第3週
9/29  課程準備(1-1)
<b>09/22 文獻已上傳,請同學下載閱讀!</b> 
第4週
10/06  第一場發表:張嘉尹教授 
第5週
10/13  課程準備(2-1)<br>
韋伯:《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》<br> 
第6週
10/20  課程準備(2-2)<br>
張旺山:〈作為「凝結了起來的精神」的機器與機械:論韋伯的「時代診斷」的一個核心構想〉,「思想史」第一期,頁139-186。<br>
<br>
<b>新增補充閱讀,請同學下載閱讀,此部分報告人毋需報告:</b><br>
〈在「文化科學的邏輯」這個領域的一些批判性的研究〉<br>
〈社會學與經濟學的諸科學之 “價值中立”的意義〉<br> 
第7週
10/27  第二場發表:張旺山教授 
第8週
11/03  課程準備(3-1)<br>
<b><font color=red>邱文聰老師已指定閱讀文獻,電子檔均已上傳(10/30),請各位同學下載閱讀,謝謝大家!</font></b><br>
<b>11/11已上傳11/03點名單,請各位同學查照</b><br>
1. Mark B. Brown, Bruno Latour and the Symmetries of Science and Politics, in Science in Democracy: Expertise, Institutions, and Representation 163- 184 (2009).<br>
2. Mark B. Brown & David H. Guston, Science, Democracy, and the Right to Research (2009).<br> 
第9週
11/10  課程準備(3-2)<br>
<b>電子檔已上傳(11/3),請各位同學下載閱讀,謝謝大家!</b><br>
<b>11/11已上傳11/03點名單,請各位同學查照</b><br>
邱文聰:〈科學研究自由與第三波科學民主化的挑戰〉<br> 
第10週
11/17  第三場發表:邱文聰教授 
第11週
11/24  課程準備(4-1)<br>
<b> 11/18 更新</b><br>
周漾沂,論攻擊性緊急避難之定位,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,41卷1期,2012年3月,頁403-453。<br> 
第12週
12/01  課程準備(4-2)<br>
<b>11/18更新</b><br>
王效文,刑法中阻卻違法緊急避難的哲學基礎,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,第26期,2008年9月,頁155-214。<br> 
第13週
12/08  第四場發表:王效文教授 
第14週
12/15  課程準備(5-1)<br>
<b>11/18再次上傳,謝謝大家</b><br>
Ronald Dworkin(1996), Why Must Speech be Free?. In Ronald Dworkin, Freedom's Law, ch8.(pp. 195-213.) 
第15週
12/22  課程準備(5-2)<br>
<b>11/11上傳文獻</b><br>
<b><font color= red>陳宜中老師指定其《 當代正義論辯》一書的第六章〈仇恨言論不該管制嗎?〉為主要閱讀文獻,並輔以第七章〈色情管制與言論自由〉作為輔助參考之用,檔案內容已包括這兩章,請同學下載閱讀。</font></b><br>
陳宜中(2013)。〈仇恨言論不該管制嗎?〉,陳宜中著,《當代正義論辯》,頁113-134。台北:聯經。<br>
陳宜中(2013)。〈色情管制與言論自由〉,陳宜中著,《當代正義論辯》,頁135-164。台北:聯經。<br>


 
第16週
12/29  第五場發表:陳宜中教授 
第17週
1/05  分組報告